自動販售機的歷史,一直追溯到遠古時代的埃及。亞歷山大的科學家HERON在其所著的《氣體裝置(PNEUMATIKA)》中描述,只要將錢幣投入該裝置,水就會自動流出來。這就是自動售貨機的起源,大約在公元前215年左右,埃及寺院中就安裝了這種裝置,用來銷售"神圣之水(圣水)"。
而真正運用廣泛的自動販售機,誕生于日本,日本誕生的第一臺自動售貨機是明治時期的發明家:表谷高七發明的,用來銷售香煙等。該自動販售機于1890年(明治23年)獲得了專利,但未投入實際使用。之后,表谷于1904年(明治37年)完成了"郵票明信片自動售貨機",被遞信(相當于現在的郵政省)采用。該機器的外殼為木材并進行了裝飾,是將郵票銷售、明信片銷售、投信郵筒三種功能一體化的頗具特色的設備。最早普及也來自于日本。自動販售機文化發展到了今天,儼然形成了一個無處不在且無所不賣的“盲賣”宇宙。在它的文化世界里,人們可以通過自動販售機獲取的商品及服務種類多達六千種以上,其中,除了報刊雜志、食品飲品、果蔬鮮花之類的常見消耗品之外,還有衛生用品、內衣、雨傘、名片等等旨在拯救尷尬時刻的神奇物件。
新物種一:閱讀體驗售貨機
在時代的不斷發展,有心人或許會發現,街頭巷口,在那些默默站崗、輸送便利與安心感的機器的周圍,還有更多有趣的風景與流行現象正在不斷的被制造出來。比如說,亮相在倫敦金融區的閱讀體驗售貨機,就是個全新物種。按下按鈕,機器下方就會吐出無墨印刷的環保紙條,文本內容隨機分配,狄更斯、伍爾夫、劉易斯·卡羅爾之類的Short Edition主打的商品有三種:一分鐘、三分鐘、五分鐘,三種不同長度的微小說。電子屏幕上提供選擇菜單,使用者只需輕觸幾下按鈕,就可以得到一張比購物小票略長的環保紙閱讀單頁,上面有隨機生成的文本,可供人隨身攜帶,活用地鐵換乘、餐廳排隊等位的碎片時間進行閱讀。有了這樣一個龐大而優質的文學資料庫之后,Short Edition的創始團隊又想到了讓閱讀成為一種與巧克力、曲奇餅干、咖啡、紅茶類似的休閑補給品的點子。更妙的是,它還能幫助低頭族們暫時放下手機,重建紙質文本的閱讀習慣。
新物種二:吃塑料瓶,吐手機殼的自動販售機
而在印度出現了一種新型自動販售機。吞進去的是塑料瓶,吐出來的是手機殼,原來德里政府發明了一種非常給力的自動販售機Reverse Vending Machine(即反向販賣機)。從外表來看,它和普通的飲料自動販售機長得差不多。但當你把廢棄的飲料瓶帶過來,放進售貨機的口中,讓它叭叭吃下,繼續輸入你的手機號碼,這個智能售賣機就會吐出你需要的手機殼,或是食品、飲料的優惠券,相信很多人都抗拒不了一個屬于自己的環保手機殼了吧。
市場上出現了這么多有趣又有意義的自動售賣機,我相信在未來里它不僅僅是在零售,還可以在更多領域里發揮它的價值!